红周刊 特约 | 王骅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带锁定期封闭式产品盘活了封闭式基金,但锁定期的长短是这类产品的“取胜之匙”。
虽然开放式基金逐渐成为主流,不过在过去几年规模爆发的阶段,封闭式基金规模同样有着较大增长。目前封闭式基金规模达3.67万亿元,近十年激增25倍,封闭式主动权益型基金的存量规模也达到7683亿元。
近年来行业性引导鼓励中长期封闭式产品发行,以此来推动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同时,不会因短期业绩而盲目追踪市场热点,相信基金产品能够通过长期持有产生较好收益的成熟投资者逐渐增多。当前时点,面对今年较多的“封转开”,投资者何去何从呢?
长封闭期基金业绩差强人意
封闭管理超额收益不足
东证资管发行的东方红睿丰、东方红睿阳和东方红睿元是带火三年期封闭基金的“初代网红”,3只基金在林鹏任期内均获得了超过20%的年化收益,且因为长封闭期的原因,投资者也能够获得实打实的收益。
不过在此之后陆续成立的封闭式基金,投资体验却不太尽如人意,自成立至今仍未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比例接近50%。
实际上观察封闭式基金的业绩也能得到比较清晰的结论,即公募基金的超额收益明显跟随行情波动,且公募长期持股的运作模式并不适合近两年热点轮动的市场。首先,绝大部分封闭式基金淡化主动择时,封闭期间缺少客户申赎扰动后整体仓位更加稳定,相比指数更加集中的持股模式,使得封闭式基金在市场下行阶段跌幅可能更大;其次,2014~2016年成立的产品可以大幅跑赢沪深300,2017~2020年之间成立的基金,至少有三分之二可以跑赢指数,而2020年以后成立的基金跑赢沪深300却比较困难。
据统计,今年7月底将共有41只基金打开封闭或者结束持有期,它们成立以来平均收益为-0.19%,表现较好的景顺长城价值稳进三年定开在2020年7月成立以来涨幅30.90%。总结绩优产品的投资风格,深度价值、安全边际和绝对收益基本是主要标签,基金持仓的中海油、紫金矿业、华能水电等传统行业公司大都拥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同时基金经理也会选择一个相对合理或者低估的位置进行布局,所以基金持有体验不错。在市场下行阶段因为较强的估值保护从而净值回撤不大,今年相对受益于中特估行情。
与之对应,景顺长城科技创新三年定开、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等封闭期产品还是出现了20%以上的跌幅。这类跌幅较大的产品大多参与了成长性、景气度更强的板块,比如前者主要布局军工和半导体等能够实现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的投资机会,相关标的包括中航光电、振华科技、紫光国微等,另外腾讯、美团等消费互联网相关标的也被相继调入重仓,封闭期相关方向一定程度受到平台经济政策及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导致基金目前跌幅仍然较大。
国投瑞银产业转型一年持有主要投向新能源车相关领域,包括上游锂矿、中游动力电池以及部分新势力车企,不过基金成立于板块景气高点,新能源汽车供给充分以后,引发包括燃油车、混动以及纯电车激烈的价格战,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态作祟导致整体汽车销量低,新能源车产业也经历了较大幅度回撤。亏损自然是大部分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尤其在封闭期的长期下跌,导致基金的实际持仓体验可能更差。
基金经理业绩一致性较强
“封转开”不再是封闭式基金卖点
对于封闭式基金来说,需要考虑的就是两点:一是封闭运作相比开放式运作能否产生超额收益;二是如果封闭期运作不利,是选择继续封闭还是选择“封转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思路和持仓,与基金经理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如出一辙。以信澳科技创新一年定开为例,其近一年封闭式基金下跌14.86%,和信澳新能源-15.64%表现相近,持仓风格上也几乎相同,持股极度分散但是在新能源方向有一定暴露。面对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封闭式基金没有平日申购、赎回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但业绩优势并不明显。
而对于是否转成开放式基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兴全合宜,2020年时最大主动权益“封转开”兴全合宜封闭到期,最终结果是不少投资人选择离场。若考虑到发行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大多管理着相同策略的开放式基金,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讨论封闭和开放的差别。
一方面,结合上述的例子,“锁定期”并不意味着对基金业绩形成保障。而普通投资者一旦形成了“锁定期”有运作优势的预期,反而会因为最后的业绩高低决定这些定开产品的去留,定开基金近一个锁定期内的“留存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选择发行“持有期”而非传统封闭式基金,其实一定程度也达到了“封转开”的目的。
定开基金大多在知名基金经理过往投资框架和运作思路基础上套上了封闭期,和这些基金经理的常规产品相比,持仓思路并未有太大区别。对于即将面临开放的定开基金,投资者仍需保持理性,应重点关注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是否足够优秀、产品风险收益目标是否与自身预期相匹配,以及锁定期设置是否符合未来流动性的需求,将定开基金转换成对应基金经理的普通开放式产品也可作为备选项。
(本文已刊发于6月10日《红周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文中所提基金仅为举例,不作为买入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