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手房交易量重新站上6万套关口,楼市新政后连现5个“日光盘”
时间:2025-01-17 15:44:49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2024年,中央通过优化税费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等手段,明确释放了楼市“止跌回稳”的决心。一线城市作为全国楼市的风向标,其市场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数据显示,深圳二手房全年录得量同比增长近六成,重新站上六万套关口,创下近四年的最高值;同时,新房市场也在第四季度实现交易量大幅攀升,全年成交约3.8万套,创下近三年新高。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表示,2024年从年头至年尾,深圳房地产政策一直保持着持续宽松的态势,延续了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调控方向,符合业内对于2024年的展望。而2024年度出台的房地产优化政策的力度又高于预期,特别是9月底提出的“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使得四季度商品房交易量迅速冲上年度高位,带来翘尾行情。

全年二手房录得量重新站上6万套关口

深圳乐有家经纪人蔡鑫涛用“欲扬先抑”来形容2024年的深圳楼市。

根据深圳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2024年全年,深圳二手房录得(录得量系指深房中协以二手房买卖合同发起时间为口径统计的数据)66880套,对比2023年的42574套大幅增长57.1%,为近4年的最高值。

从网签数据而言,2024年深圳二手住宅网签54487套,同比上涨66%,也是近4年的最高点,远超2021年。

蔡鑫涛指出,深圳“9·29”楼市新政叠加国庆假期效应,使得2024年10月的二手房成交量直接翻倍,并在后续月份持续攀升。这一变化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成交价也随之显著回稳。

从数据上来看,2024年前9个月,深圳二手房月均录得量为4525套,至第四季度,月均录得量近乎翻倍至8718套。其中,2024年12月,深圳全市二手房录得9115套,环比增长3.9%,同比增长108.3%,创近47个月以来新高。

蔡鑫涛指出,“深圳市场对政策反应极为敏感。新政出台后,市场预期迅速转变,二手房成交量价齐升。尽管从一整年的维度来看,整体仍是以价换量的格局,但年底与年初相比,成交价格正逐步修复。”

乐有家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7月,深圳二手成交均价一度跌破“6字头”,但10月价格上涨7%回到“6字头”,四季度稳定在6.3万元/平方米左右。

蔡鑫涛所在的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其提到,“我们片区相对成熟,主要以二手房市场为主。新政出台前,该片区成交周期较长,买卖双方处于博弈状态。新政出台后,市场预期改善,对于优质房源,成交周期明显缩短,价格也有所回稳。而对于一些老旧、格局不佳的房源,虽然价格并未出现上涨,但新政也带来了一定的出售窗口期。”

新房住宅成交同比增两成,为近3年最高点

2024年深圳新房市场虽然经历了低谷,但在新政作用下,全年预售新房成交稳健上涨,达到43779套。其中住宅成交量尤为突出,共计成交37972套,同比增长20.1%,创下近3年新高。

根据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数据,去年新房成交高峰主要集中于第四季度,占比接近全年总量的一半,其中2024年11月份成交量为近46个月以来最高值。

深圳中原地产一经纪人表示,2024年深圳先后出台了10余次政策,调控力度是近年来之最。“每一次政策落地,对市场都有一定利好。2月、5月、9月深圳都出台了楼市松绑政策,新房项目带看量有明显的起色。”

其中,2024年9月份出台的政策被认为对市场的作用最为显著。

上述经纪人提到,2024年全年,深圳新房共诞生了6个日光盘,其中海德园于2024年7月开盘,其余5个新房项目均是“9·29”楼市新政后出现的“日光盘”。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9月29日晚间,深圳市官宣系列楼市新政,自10月1日起,明确优化分区住房限购政策,取消商品住房和商务公寓转让限制,优化价格备案流程,调整个人转让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政策调整后,深圳明确取消非核心区限购措施,核心区只保留1年社保或个税,购房门槛大大降低;增值税征免年限由5年调整到2年。

得益于新政实施,2024年下半年新房成交量增长明显,库存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据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末,深圳新房住宅存量为398.9万平方米,去化时间约为12.28个月,年末新房住宅存量及去化时间均为近3年来最低。

有开发商营销人员表示,新政后市场活跃度提升,但年末开发商冲业绩以及回笼资金需求下,深圳关外的新房项目均保持了一定的折扣力度。

改善型需求占比提升明显

从购房需求来看,无论是二手房还是新房,改善型住房需求占比均提升明显。

这背后也得益于政策的落地。2024年11月,深圳全面取消普通住房标准再为市场添上一把火,与之挂钩的住房交易税负迎来大幅降低。

蔡鑫涛提到,以往豪宅面临的高额增值税在新政后得到了减免,实实在在地降低了买家的现金成本,因此,改善型住房的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深圳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二手房市场成交面积大于90平方米的房源占比较11月大幅提升6.3个百分点。

从新房市场而言,改善户型也占据市场主导。机构监测数据显示,随着“7090政策”的取消,未来改善户型占比有望持续上升。2024年,深圳90-144平方米面积段成交占比55.9%,稳居各户型需求第一。

蔡鑫涛在接受采访时提及,其个人业绩在2024年前9个月主要聚焦于刚需置业客户,因为价格下行对刚需客户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入手时机。新政出台后,其连续成交了两套3000多万元的新房,显示出改善型客户对市场政策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市场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深圳楼市还出现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二手房重新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机构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深圳楼市交易量以新房为主,占比在六成左右;2023年,一二手成交占比五五分,二手略微高2个百分点。到了2024年,二手楼市终于重回市场主导地位,一手住宅网签占41%,二手住宅网签占59%。一二手成交占比接近4:6。

蔡鑫涛认为,这一变化表明,买家和卖家对市场的预期已经调整到更为合理的状态,买家愿意入手,而卖家也接受了当前的市场价格。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意味着市场正在向更为稳健的方向发展。

展望2025年,何倩茹认为,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将保持宽松态势,在经济环境稳步向好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还将有零星的优化政策出台,但力度将不及2024年。其预计,2025年各能级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仍存,但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的交易量有望率先企稳。因此预计深圳2025年商品住宅的成交量大概率会与2024年的情况相近,价格则保持稳定,整体呈现出止跌回稳的态势。

标签:

生活指南
  • 利率高至3% “特种兵式存款”岁末年初又火

    羊城晚报记者 黄颖琳我从广州坐高铁到河源,不仅赶上了这波3%的三

  • 秦灶街道费桥村:健康与爱心交织的温暖秋冬

    寒意渐生,温暖不停。11月25日,崇川区秦灶街道费桥村新时代文明实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山阴:农业盛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中新网朔州11月24日电 (任丽娜)11月22日至11月24日,2024首届山阴

  • 北京中小学生公益画展走进京港地铁共绘“美好·每一程”

    中新网北京11月9日电 地铁的车厢是可以充满鸟语花香的?未来的地铁

  • 感受中国诗词的力量

    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我来自也门。儿时的我就盼着

  • 【独家焦点】快手电商双11首日GMV创历史新高,超1.6万位主播单场GMV超去年双11峰值

    10月19日,快手电商双11购物节正式开启。作为快手双11正式期首日,1

  • 遂平县常庄镇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活动 焦点

    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在

  • 业界首个人工智能算力高质量评估体系发布-环球观察

    在当前由大模型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的AI时代,算力需求

  • “中国制造”经上海吴淞口岸启航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建设 今日要闻

    中新网上海10月9日电 (陈静 杨迪)记者9日获悉,载有2820件中国制

  • 国庆假期长沙外卖火爆,年轻人偏爱“新一日三餐”|观点

    截至5日中午,长沙游客外卖量环比增长超过50%,与北京、上海、杭州

  • 中老铁路跨境旅游列车将常态化开行 交旅融合编织文旅产业新画卷-全球热门

    中新网昆明10月4日电 (时文枝)继9月24日首列中老铁路跨境旅游列车&

  • 国庆文旅市场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假日经济”活力十足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红75周年华诞祝福祖国等

  • 今年大闸蟹价格偏高?养殖户:有小幅上涨,国庆后价格或趋稳定

    近期市场上大闸蟹的价格变化引发关注,阳澄湖大闸蟹卖到300多元一只

  • 【全球新要闻】夜访沙南哥市场:众生百态中感受“人间烟火味”

    中新社金边9月7日电 题:夜访沙南哥市场:众生百态中感受人间烟火

  • 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 项目签约总金额952.5亿元

    中新网成都9月1日电 (单鹏 吴平华)以新质动力·创绿未来为主题的2

  • 今日快讯:领读未来读书分享——“书香唐山”

    近日,领读未来读书分享活动走进唐山,再次点燃了青少年的阅读热情

  • 民生
    • ​西平县重渠小学联合西平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 全球快报:刘永好:见证光彩事业聚沙成塔

    • 今热点:财政增量政策来了,这场政策“及时雨”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 今日热闻!武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30万元企业最高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