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成都大运会男子铁饼决赛后,中国选手邢家栋在赛场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走下铁饼赛场,邢家栋绕过大半个体育场,去看弟弟邢家梁的铅球比赛。这是一种延续了近16年的习惯,兄弟俩大大小小的比赛,看台下总有一个和自己相貌相同的“观众”,他们是双胞胎兄弟,也是北京大学的同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都大运会是邢家栋参加的第一届大运会,今晚在双流体育中心体育场的3次投掷后,手中的铁饼只能落在52米74的地方,“这是我三四年前的水平”,细微的声音刚一出口,似乎就被他平复心情的深呼吸带回高大的身躯,“我赛前调整还不到位,身体出了点儿问题。”他很快强调,“希望家梁能稳定发挥,取得好成绩”。
“我听见他的加油声了。”邢家梁的比赛晚一个小时开始,在做准备活动时,正好哥哥开始第二投,他忍不住抬头看大屏幕关注铁饼的赛况,哥哥的表情触动了他“基因里的默契”,邢家梁说:“他发挥不是特别理想,我就告诉自己要发挥得更好一点,弥补点儿遗憾。”
可“遗憾”终究成了兄弟俩今晚的主色调。
作为国内首个能突破19米成绩大关的大学生运动员,邢家梁最终投出18米65,成绩排名男子铅球项目第四,和奖牌擦肩而过。但在他看来,“一次比赛成绩对今后没有决定作用,我们可以互相鼓励,我们还年轻,未来还有机会。”反而波兰选手康拉德投出20米23的夺冠成绩让他受到触动,“通过世界大运会,让我们接触到更高水平的运动员,这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学习。”他坦言,更高的成绩会让自己树立更高的目标,“不会像以前一样只把国内的排名当作终点,现在也希望自己能在世界上取得好成绩。”
4个月前,同样在成都,对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邢家兄弟来说,赛场充满暖色。全国田径分区邀请赛上,邢家梁在男子铅球(7.26公斤)决赛中以19.0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而邢家栋在男子铁饼(2公斤)决赛中以56.28米的成绩获得第5名,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的同时,也达到国家级运动健将标准。此外,两人双双打破的还有各自保持的北京大学校纪录。
兄弟俩出生于2001年,父亲邢耀华在当地中学负责投掷项目,工作时会经常带着他俩去训练场,耳濡目染下,两个孩子对投掷项目产生了兴趣。更难得的是,两人小学毕业时身高就达到了1米8,身高、臂展、体重等身体条件十分适合练习投掷项目。因此,从六年级开始,跟随父亲练习投掷就铺陈了他们的人生底色,不同的是,哥哥选了铁饼,弟弟则选了铅球。
“我的身高、臂展更适合铁饼,加上我从小爆发力不是特别好,力量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才选择了铁饼。”邢家栋坦言,因训练项目有共通之处,兄弟俩成了彼此训练时的“镜子”。对于两个项目,兄弟俩都能掌握,因此,在技术上互相指导就成了常态,尤其当教练不在身边时,对方就是自己的“老师”。
为了备战本届大运会,兄弟俩跟随中国代表团田径队在秦皇岛集训,训练主要分为技术课和力量课两大类,其中,以大重量训练为例,两人分别需要投掷4公斤和9公斤的重器械,一堂课往往要投掷40到60次。但为了保持训练强度,他们抵达成都后还主动加练,步调总能一致。
“从小到大我俩几乎形影不离,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心里更踏实一点。”邢家梁表示,尤到北京上学之后,身在异乡,兄弟就是底气,无论训练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对方就是心灵上的支撑。据媒体报道,初中阶段,邢家栋曾有过一段成绩低迷期,当时,邢家梁已经可以参加全国比赛,为了帮助哥哥走出困境,他每次自己训练完后都会再陪着哥哥一起练习。慢慢地,邢家栋逐渐找回了状态,直到2018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在高中组1.75公斤铁饼比赛中,他投掷出54米45的成绩,一举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纪录。而在同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中,邢家梁也夺得银牌。
正是相互扶持,兄弟俩双双被输送到清华附中学习,并在2020年通过田径高水平铁饼、铅球测试,分别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开启了大学生运动员的生活。
“训练给我带来的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品质,可以帮我克服学业上遇到的压力。”邢家栋坦言,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在北大学习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在他选择的法学专业,“我从小就觉得法学是很严肃、很具有权威的,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也离不开法律,所以希望可以往这个方向去探索一下。”
两个身高、外貌、成长经历几乎一致的人,差异却体现在性格上,“我们的性格比较互补,哥哥踏实稳重,比较自律,无论学习还是训练,他对我的监督比较多一点,为我做了很多。”邢家梁坦言,自己喜欢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希望通过媒介表达所思所想,因此,每次采访都能让自己成长。
这次比赛结束后,如果话筒在邢家梁手中,他想问哥哥一个问题:“你会不会因为这一场比赛的结果对自己的目标产生动摇?”他深知,对邢佳栋而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自己的表现有没有达到期望,可正是这种对自己的“严格”才帮他们一路走到国际赛场。
本报成都8月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标签: